目前分類:善知識 (14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  • Sep 14 Fri 2012 02:21
  • .....




我不知道。


因為我從不想要結婚,所以我完全沒經驗過。


你不該問我這麼困難的問題。



但我猜--只是猜想--我猜因為人們喜歡活在制度裡、監獄裡。


人們不想要過一個開放的生活,他們想要過一個封閉的生活。


那就是他們想要結婚的原因。



我猜人們不去愛,那就是他們想要結婚的原因。


那份愛並不足夠,所以需要法律的幫助。


如果那份愛是足夠的,並沒必要結婚。



如果你信任你的愛,那就夠了;


不需要其他東西讓你們兩個在一起。



婚姻就是找到使你們兩個在一起的方式。


因為你無法信任你的愛能使你們在一起。


不愛的人們,會想要結婚。


然而人們是狡猾的--他們會說:「我們想結婚是因為我們相愛。」


但為什麼在愛裡面的人還會想要結婚?


愛就已經超過需要的--婚姻怎麼會有幫助?


它只會摧毀,它無法給予幫助。



想要婚姻的想法正是離婚的開始。


你一想要結婚的那一刻起,你應該要覺知--你已經開始計畫要離婚了。


那個恐懼來了,離婚的恐懼出現了--在它佔據你之前,你會想要結婚。


所以法律、警察、法院、社會將幫助避免你逃離這個女人或避免這個女人逃離你。



愛就夠了,超過所需的。


如果愛無法使你們在一起,那就沒別的東西可以使你們在一起。


也不應該有東西使你們在一起。



人想要結婚,因為他們無法承受快樂。


他們想要一些痛苦。


無論你何時看到一對伴侶,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,非常不快樂的……


你可以相信他們已經結婚了--但他們必須是非常不快樂的。


很難找到一對快樂的伴侶;


即使透過假裝,他們可能看起來是快樂的,但那不是真的。


你應該看看他們沒假裝的時候,沒有戴上他們在公開場合用的面具。


他們總是爭吵、對抗、掐著對方的脖子。



人無法承受快樂!


愛是如此的喜悅,它是令人難以承受的。


它是如此令人難以承受以至於你想摧毀它。


而婚姻是一個有效的方式。


所有的婚姻對於愛都是摧毀性的。


它的概念就是摧毀性的。


愛應該是你唯一的信任。



我猜男人結婚是因為他們以為他們太累了,女人則是因為好奇。


兩者都是感到失望的。


男人想要結婚是因為他們如此害怕女人。


當你結婚,你只需害怕一個女人,那是它的保證。


如果你沒結婚,每個女人都會讓你害怕。


一旦結婚,你的老婆保護你,她成為一個圍繞著你的一個極大保護。


然後你不再是開放的;她保護你,讓你能對抗你自己。



女人想要結婚是因為自古以來,男人使她們在經濟上一直是需要幫助的,


以致於她們總是嚮往經濟上的保障。


一旦女人不再需要經濟上的幫助,我不認為婚姻還會存續;


將不會有人想要婚姻。


婚姻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是好的。


它是人類歷史其中一個最大的災難。



我不是說因為親愛的愛在一起、一輩子生活在一起是錯的。


我不是這個意思。


但那應該是因為愛,不是別的。


不該是因為任何經濟的原因、任何保障的原因。


不該有任何東西在裡面,應該只有純粹的愛。



是的,愛帶來很多危險--但那就是愛會經歷的,經歷危險。


透過危險,愛繼續存在。


危險不是壞事,它們讓事情流動,讓愛成了完全的冒險。


愛是勇敢的,結婚是懦弱的。



如果這個問題是私人問題,你的問題--因為你問:為什麼人們想要結婚?


如果你是其中一個,那我的建議是永遠不要結婚,而只是活在愛裡面;


如果你想要一直活愛裡面,那就永遠不要結婚,否則你將開始活在憎恨裡,


因為沒有人會愛著專屬的囚犯,也沒有人會愛著專屬的獄卒,


這就是結婚後的狀態--一個成了獄卒,另一個成了囚犯,然後兩個都開始厭惡對方,


這樣的生活只有摩擦,沒有優雅。



--- Osho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雖然不喜歡別離的感覺,
但原來生命中一直都在假的別離(輪迴),
只是角色一直在換 一直在換......
 
 
人生中有太多假的別離。
千萬生中,
我不斷回來,
做你的丈夫,
做你的妻子,
做你的敵人,
做你的朋友,
做你家裡的那隻小蟲子,
作為食物被你吃掉。。。
龍樹菩薩說:「我們不斷地重逢。 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。」

~ 宗薩欽哲仁波切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我們都很害怕鬼神的傷害,


其實鬼神和我們是兩個世界的眾生,


他們很難傷害到我們。


我們都覺得怨敵仇人是 "冤親債主",


但是也許他是來度化你的;


其實你最喜歡的,


一個小時不在身邊,


你都很難過的這個人,


是你最大的冤親債主。


為什麼?


他的一舉一動,


對你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。


他才能真正傷害你,從心裡傷害你。

~ 達真堪布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酒吧裡的酒鬼,和一心迷戀苦行的人,並沒有什麼差別。

不管迷戀的是苦行還是酒精,都是一種強烈慾望。

這個世界上,沒有任何一種飲食、衣著、聖像或每日儀式,可以確保你會通往快樂或不快樂。
 
如果妳決定要吃素、穿黑衣、剃頭、祈禱,投入易經、道德經、瑜伽、呼吸練習,或是每天鞠躬敬拜一百次,那麼妳在做的時候不能有任何執著的目的。

鞠躬、合十致敬、冥想也許能讓人心神愉快,
可是一旦妳認為這是可以通往某處的道路,妳就被綁住了。

覺醒沒有路,因為妳沒有什麼地方要去。
 
妳可以享受健康、朝氣蓬勃、鮮活的感覺,
但不用給它貼上靈性或不靈性的標籤。

活著就是溫馨、鮮活、親切。
 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當你沒來由地覺得憂愁,


最好是修持菩提心。


運用你的憂鬱來修持這兩個偈頌的意義:



「即使一切有情都與我為敵,願我珍愛他們更甚於我自己的身命。」

~~~梭巴仁波切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1. 無論你遇見誰,他都是對的人。

這意味,沒有人是因為偶然進入我們的生命。

每個在我們周圍,和我們有互動的人,都代表一些事。

也許要教會我們什麼,也許要協助我們改善眼前的一個情況。

2. 無論發生什麼事,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。

我們所經歷的事,不可能,絕不可能以其他的方式發生,
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細節也不會。

並不存在「要是我當時做法不一樣…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。」。

無論發生什麼事,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,
而且一定要那樣發生,才能讓我們學到經驗,以便繼續前進。

生命中,⋯⋯我們經驗的每一種情境都是絕對完美的,
即便它不符我們的理解與自尊。

3.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,都是對的時刻。

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對的時刻開始的,不早也不晚。

當我們準備好,準備經歷生命中的新奇時刻,它就在哪裡,隨時準備開始。

4.已經結束的,已經結束了。

這是如此簡單。當生命中有些事情結束了,它會幫助我們進化。

這是為什麼,要完整享受已然發生的事,最好是放下並持續前進。

你坐在這裡,讀著這些文字,我相信這絕非巧合。

如果這些文字觸動你的心弦,那是因為你的因緣成熟,
你明白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。

善待自己,愛你的存在,讓自己快樂。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 


度母法門的利益


 


      以下摘自 梭巴仁波切開示:


 


     「修持度母,可速得成就菩提的究竟安樂。你會得到更多樂因功德,而且能阻止來生痛苦的轉世,得到諸佛授記且證得菩提。」


 


     「除了這些,修持度母還有很多其他的利益。在黎明或黃昏時,誠摯地恭誦21度母讚,或者在日夜任何時間憶念度母,唱誦讚偈並持真言,能保護你免於恐懼和危險,並實現你所有的願望。如果您向度母祈請,度母會非常快速地應允幫助你。」


 


      「不管是持度母咒,或是恭誦 21度母讚,度母的修持也會有很多暫時的利益。度母能夠解決人生很多的困難:她能讓你免於早逝,幫助你從疾病中康復,並帶給你財富。當你碰到特別嚴重的困難,諸如危及性命的疾病,如果你依止度母,通常會克服困難度母法門或從疾病中康復。假使你吃到毒藥,如果你依止度母,毒藥就不會危害你。藉由祈請度母和持度母咒,難以生育的夫婦也能依所願而生兒育女。透過修持度母法門,你能獲得今生想的一切安樂。」


 


     「如果你每晚誦 21度母讚一次,我可以保證你不可能餓死。這也是有經濟困難的在家行者或出家人共同的經驗:透過修持度母法門而得以改善困難。在我個人的經驗中,我曾經看到很多人祈請且歸依度母,他們沒有吃藥,而從致命的疾病中撿回一條老命。」


 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 


有些人身體不舒服了,或者有什麼不好的感覺,就去找仙家、算命先生看。他們就會講,你的身上有什麼鬼,家裏有什麼不清淨東西……這樣說的大多數人都是騙子。你們都覺得很神奇,很害怕。其實,對於一個有正知正見的人來說,根本沒必要害怕,因為空遊餓鬼到處都有,不要說家裏,即使是寺院、道場也有。過去世中我們也做過空遊餓鬼,我們臨終的時候,若是貪戀財富、貪戀家人,也會變成空遊餓鬼。


 


佛為什麼反對算命,反對搞神通?因為這些會引起人的邪見。聽仙家等人這樣說以後,就開始生煩惱、起邪見了,心魔起來了,外魔也顯現了。“是啊,昨天晚上我沒睡好覺,好像在窗戶上看見了什麼。”“是,我經常夢見我們家去世的某位祖先,現在應該怎麼辦啊?”然後就被那些騙子抓住弱點了。過幾天當你醒悟過來時,騙子早就跑了,把你的錢都騙走了,什麼都晚了。這也是你自己的因果,沒辦法。


 


不用說別的地方,你身上、你家裏肯定有那些空遊餓鬼、冤親債主,它們伸著手,張著嘴向你索債。但若是機緣不成熟,它們即使再纏著你,也討不到債;若是機緣成熟了,你想盡辦法逃避也沒有用,一定要承擔果報的。


 


佛已經把因果講得一清二楚了,佛在兩千五百年多前,就已經給我們算過命了,而且算得非常準確。佛給我們算的不只是今生今世,而是過去世、現在世和未來世,還將解決問題、改變命運的方法都教給我們了,而且非常究竟圓滿。所以,作為真正的學佛修行人,沒有必要去找算命先生,也沒有必要再去找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因果才是最究竟的算命,斷惡行善才是最究竟的改變命運的方法。


 


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,說算命的都是騙人的。但是我們已經皈依佛門了,修持佛法了,佛才是我們最究竟的導師,沒有必要再去找其他的導師;佛法才是解脫煩惱、痛苦最究竟的方法,沒有必要再去找其他的方法。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 


由於自己有一顆高高低低的心,


故難將一切攝為自己悲心利用的對象。


在生生世世的養育過程裡,


我們的父母為了兒女一念的歡喜做下永溺惡道的行為。


他們以非理造業的方式滋養了我們,


使我們有餘力去接觸善知識並親近善法。


所以,我們會一世比一世善良並前進,


有更好到最好的善樂機會接近成佛。


而他們,卻由於惡因的積累,會不斷遭遇惡緣,


然後使得他們一世比一世糟糕,乃至墮入魔道。


所以,當我們現見諸多惡人,並伺察他們的過失時,


應當先生起無量無邊的慚愧與痛苦:


你是為了我才變成今天這幅模樣的啊,我的爸爸媽媽!


眾生越是醜惡,便越是自己未盡孝、未利益他們的最好證明。


所以,我們見眾生的過失,是對自己過失的最大提醒。


眾生,是為了我們,才變得這般失損,


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追譴與聲討眾生的過失呢?


由此,我們應當明瞭:


讓眾生成佛,並非自己無限高尚。


這只不過是在做一件「早該做好的份內的事情」而已啊。


 


 


 


本文轉自亞青官網
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救災難度母:身白色,能避除一切病苦及地、水、火、風所生災險。
救地災度母:身藍色,能避除地震及山崩地裂,房屋傾倒等一切災害。
救水災度母:身紅色,能避除水災及一切水上行船、溺水等險。
救火災度母:身黃色,能避除火災及一切火險。
救風災度母:身白色,能避除風災及一切颱風,颶風等險。
增福慧度母:身黃色,可獲財富、權力、名望、智慧及神通。
救天災度母:身綠色,能避除雷電、冰雹、旱災、澇災等一切天災。
救兵災度母:身青色,能避除刀槍、火炮等一切兵器彈藥之害。
救獄災度母:身紅色,能避除牢獄及一切冤獄之難。
救盜難度母:身黑色,能避除一切盜匪之災。
救威權度母:身紅色,能得大威權,令人欽敬、夫婦和合,互相親愛。
救魔難度母:身黑色,能避除蠱魅精靈為祟等,及魔龍之災厄。
救畜難度母:身深棕色,能免草食類如象、牛、馬、羊等傷人之害。
救獸難度母:身黑色,能除豺狼虎豹等獸噬食人及其他一切動物之害。
救毒難度母:身白色,能避除諸毒難及四大之自然毒與人造毒之災。
伏魔度母:身黑色,能降伏天魔,制諸外道及一切兇神惡煞。
藥王度母:身黃綠色,能避除傳染病及一切病災瘟疫。
長壽度母:身白色,能延年益壽,免除一切橫死短命之害及一切兇災。
寶源度母:身黃色,能財寶豐足,免除窮苦以及一切經濟壓迫。
如意度母:身綠黃色,如摩尼寶珠。令事事如意,隨願祈求,無不成就。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修行人都會遇到一個共同的問題:財和色。說的委婉點就是錢財和姻緣。


一、錢財



很多修行人會發現,怎麼自己這兩年突然的運氣不順了,怎麼老破財啊。以前很好賺錢的,現在很難賺錢。甚至負債纍纍,而越是急著賺錢還債,就越是破財,債務越來越重。



有的人,念佛。發現運氣好了,財運順利了,很歡喜。而有的人,則相反,越是修行,財運反而越背,很是煩惱。因為這些問題很普遍,每位真修行人都要遇上的。



佛家有逆度,順度。對財運,講究的是中道。對真修行人,要求的是功德不是福報。也就是說,你如果真修行,佛家護法和菩薩,一定會保障你的衣食住行,不會讓你受凍挨餓,為吃飯而辛勞奔波。護法和菩薩會幫助你,保障你的衣食住行,保障你的生命安全。這是肯定的。



所以窮困的人,誠心念佛,護法和菩薩,會幫助他們,讓他們衣食住行無憂,可以養家餬口,這樣才能安心修行。此為順度。



而對於生活過的很好,甚至奢侈浪費,開始腐敗的弟子。如果他們不是真的修行,只是念佛燒香佈施供養,求求福報。他們很多也會事業順利。而因為他們奢侈浪費,這個福報,很快就享受完了。此為順而不度。



而真正有福報而真心修行的人,佛菩薩和護法,絕對不會讓他們奢侈揮霍,很快的耗盡福報。所以這個時候就會有磨難。讓他們事業不順利,經常出現破財等等。讓他們煩惱,生起出離心。不執著與世俗的享受和福報。



這時,你如果還一心想著發財,甚至求菩薩讓你發財。你會發現,你越念佛越是求,你越是破財。而有的人這時就會對佛菩薩失去信心,覺得,我都這麼虔誠了,佛菩薩和護法怎麼



其實佛菩薩和護法,都是為你好。是真正的再保護你。你只要靜下心來,就會發現。無論你怎麼破財,其實你都沒有傾家蕩產,沒有一無所有。即使有欠債,債主也不大逼迫你。而你其實還是衣食無憂。只是沒法發財。



而問題就在這,你是要修行呢,還是要發財?



要真修行,就應該放下貪圖發財的念頭。不要在為錢財而勞累一輩子,應該放下對這些東西的執著。做自己該做的喜歡做的事情,不再為錢財而辛勞,而作努力。因為你一旦發財了,就會想著要更多。更多了,有想著如何守住,如何讓子孫不會敗掉。所以你一輩子都在為錢財而辛勞。一輩子都在做錢財的努力。那你還如何修行?



其實你無須為錢財擔心,因為你自己的能力,完全可以養家餬口。雖然沒有發財做富翁,沒轎車豪宅。但起碼衣食無憂,吃穿住用還是不用愁的。



這就夠了,行者應該安於平淡,清茶淡飯,能有飯食充飢,能有房屋安身,這就夠了。這樣有利於身心健康。也有利於子孫的健康成長,培養健全的人格。所謂「有錢難買少年窮」啊。對孩子不要太過於溺愛,不要讓他們從小就養尊處優,嬌生慣養。而應該培養節儉,勤勞的美德。



所以,護法和菩薩,其實一直在努力的讓你從世俗的束縛中擺脫出來。讓你能淨心修行。同時要你懂得「惜福」。此為逆度。也是真度。



而當你碰上這個情況,要恭喜你,因為你是真修行人。同時要提醒你,你現在要作出選擇,是要功德還是福報?是要惜福還是享福?



在他透露一個靈界秘密,冤親債主要害一個人,而如果找個人很有福報,他們不能靠近。他們往往就是想方設法,讓他發財,讓他們享福。讓他們腐敗,這樣他們很快就福報盡了。如果再加上,作惡多端。找個人,很快就會讓冤親債主,甚至拉倒地獄去。



所以,一定要記住「惜福」。



尤其是吃素,因為吃素功德,比佈施功德要大千百倍。



節選自佛經《大方廣佛華嚴經十惡品》


  迦葉菩薩白佛言:世尊,唯願如來為我解說,不飲酒、不食肉者,得幾所福?


  佛告迦葉:


  假使有人,像馬牛羊、琉璃珍寶瓔珞、國城妻子,持用佈施,


  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,百千萬分不如其一。


  複置是事,假使有人百千兩金遍滿三千大千世界,持用佈施,


  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,百千萬分不如其一。


  複置是事,假使有能鑄金為人數百,持用佈施,


  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,百千萬分不如其一。


  複置是事,假使有人造作幡華寶蓋,遍滿三千大千世界,


  猶亦不如有人能斷酒肉,百千萬分不如其一。


  複置是事,假使有人造大浮圖寶塔,簷簷相次,如稻麻竹葦,上至梵天,不如有人能斷酒肉,百千萬分不如其一。



你會發現很多中國古代和一些現代的大富翁,比如王永慶老先生,台塑集團創辦人,被譽為臺灣的「經營之神」。每天就是吃稀粥小菜,生活比普通百姓還簡單。王永慶最疼愛的女兒王雪齡結婚,他陪送的嫁妝,除了一張無限期提供學習費用的憑據外,就是一把刮鬍子刀,好讓女兒自己替丈夫刮鬍子!王雪齡的婚禮比一般老百姓家的還簡單,連她手上的新娘捧花,也是跑到許多花店比較後才選購的最便宜的一種!當然,對於社會公益事業,王永慶從不小氣。他曾一次就捐助2.5億美元巨款給一家醫院!汶川地震,老人家第一個,一次就捐款一億元新台幣。




 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夫妻若有發生爭執,千萬不要冷戰,因為冷戰會使雙方耐心磨光。

 


常言道:夫妻沒有隔夜仇,夫妻由相識、相愛、相契而結婚生兒育女,生活重擔落下來後,浪漫的迷霧飄散,絢麗歸於平淡,這正是考驗的開始,此時


一個家庭是否幸福,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夫妻間相處!


夫妻間最忌的就是冷戰,因為各自把想法都藏在心裡,

當冷戰中男女沉默著不肯諒解時,心裡距離就會越拉越遠,


由此而產生裂痕,婚姻就會搖搖欲墜,之所以冷戰最容易離間夫妻多年的感情,


 


相愛的時候需要真誠,爭執的時候需要溝通,

生氣的時候需要冷靜,愉快的時候需要分享,


很多時候需要包容,


不要忘記今天的擁有,那是老天賜給你最豐厚的禮物,


一旦,失去了恐怕再也難得到…好好珍惜擁有的愛,


 


 


更要學會如何去珍惜…珍惜彼此的感情,享受屬於自己的這份愛。


所以說爭吵不是過,冷落才是錯,爭吵過後,更不可緊閉城門,高築兵台,劍拔弩張,

婚姻需用心經營,需要真心維護,需要細心整理,愛的本質,


是奉獻而不是索取,是信任而不是漠視,


是鼓勵而不是指責,是幫助而不是批評,


是糾正錯誤而不是打擊異己,


 


 


是陽光雨露而不是風雪交加。


婚姻中,我們更多的是要審視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,

哪些地方做得不對,


而不是一昧的從對方身上挑毛病,找不足之處。


強貶低對方或許可以獲得一時的病態心理平衡,


但卻不能真正提昇感情的質與量;


唯有提高自身素質做起,寬容厚愛,互勉共勵,才能提昇婚姻幸福指數,獲得豐厚感情的唯一途徑。


 


但現代人很不懂珍惜,在擁有時,總是對那些幸福習以爲常,視之爲理所當然,

以爲那永遠不會離自己遠去,久而久之,便習慣了享受,


習慣了索取,卻忘記付出,忘記了奉獻,


忘記了她也是需要你的呵護,需要你的愛惜,


每一份感情都需要關愛,現代人卻沒有意識到,


這圍繞在身邊的幸福有一天是會離自己遠去,


所以才有太多人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! 


 


要怎樣珍惜呢?

我認為愛是無償的付出,是心甘情願的幫助,是彼此心靈感應,


既然選擇了愛,就要真誠對待她,珍惜她,


在她困難時給予支持,失敗時給予鼓勵,


在她開心時一起分享快樂,悲傷時給她安慰,


 


愛一個人就要給她幸福,做她的避風港,保護她。 愛一個人最為重要的是尊重她,給她有獨立的時間和空間,讓她有完全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,在彼此相處裡相互幫助,相互支持,為共同美好的未來奮鬥!

 
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



不要用修行傷你的心!/噶瑪巴法王


【轉載自十方準提】


http://www.sfzt.org/Forum/view.asp?id=4182



 

    * 一個具共通性的問題:我們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,怎麼還有時間修行?如果降低工作品質,在這個不景氣年代,很可能會被裁員,請問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? 

    * 法王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: 

       “所謂修行,就是修心,然後放到行為上用。” 
       “心需要一個家,這個家不在外面,如果心裏有個家,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,都會覺得滿足、安定,內在有個家,心就可以休息休息、輕鬆輕鬆。” 

          在藏文裏,修行有兩個意思, 
         「修」是指心中的慈悲、關愛, 
         「行」是付諸身語的行動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要注意的是,這兩個字,都是「動詞」,就是要付諸實際行動。 有行持,就會牽動整個社會,引起改變。 
        “只有發願是不夠的,要展現於行為,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。” 

【你的心,聽話嗎?】 

“修行,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,如果我們不適時叫回外馳的心,久了它就會不聽話。” 

法王說,如果修行,有光明的心,就算明天會死,光明的心也不會死,死亡時也許會失去一切,色身、財物都會消失,但光明的心和寧靜會一直陪著你;而如果不修行,沒有光明的心,看待世界都是負面的,就會覺得什麼事都沖著你來,連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負面的,生命就會變成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。 

生命中難免有逆緣,法王說,消除逆緣最好的方法,就是心的光明。 

心的本質,是清涼、透澈、喜樂,具有光明的覺照力量,有種內在的寂靜(此處法王說英文inner peace)。” 

即使在死亡時,有了心的光明,就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,心的清涼、喜樂、寧靜是不會和我們分離的。而所謂修行,就是恢復心的光明、清涼、溫暖。問題是,怎麼做呢? 

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 
此處,法王提到,要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: 
一、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; 
二、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; 
三、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。 

第一點,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。 

不要把它當工作,有上班、下班時間,法王半開玩笑說:“像我就是整天在『工作』。” 
修行有「時間性」、有「下班時間」的人,平常不修,進了佛堂,勉強去修也行,但會覺得不舒服,一坐上座墊,發覺和菩提心、慈悲心都不熟,就在那裏想:“菩提心你在哪裡呀,快過來快過來…” 

平常生活中不觀修,進了佛堂就要開始修行,就像沒有暖身,就要開始激烈運動,是會傷身的,“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,修行要自然、平靜、習慣,心不是犯人,不要用暴力解決!” 

“修行,是慢慢熟練的過程,不要很暴力的,希望啪一下解決。” 

譬如觀修慈悲,平時不修,修法念誦法本到“願眾生皆具足一切樂及樂因,願眾生皆淨除一切苦及苦因”時,就會覺得很奇怪,連小慈悲都沒有了,又如何能對一切有情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? 

所以,我們就要有次第、由近而遠的,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起,而後漸漸擴及有情眾生,這就是一個自然開展慈悲心的過程。 

第二點,不要把修行當功課。 

法王說,譬如做四不共加行,有些人太在意數字,連做大禮拜也去找一塊比較滑的板子,心想這樣滑得比較快,趕快做完,我就可以去領受什麼特別本尊法,上師也會覺得我好棒。這樣拚命趕功課的結果,數字是進步了,但心卻一點都沒有改變。 

“重點是信心的增加,而不是數字的增加。” 
“功課不是給上師看的,是給自己看的,功德是要獻給自已的。” 

法王提醒,“重點是心性”,有些人太在意數字,譬如做十萬遍四加行,累積了很多個「0」,心性上卻沒改變,結果還真是個「0」。 

第三點,不要把修行當儀式。 

法王說,不要把珍貴的法寶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,觀修本尊時,重點是去思維特殊法相或法器內在的涵意。 
譬如四臂觀音,華人都覺得很奇怪,觀音菩薩怎麼會有四條手臂? 
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,是不是觀世音菩薩“幹得不錯,所以佛陀就『欽此』,多賜給他兩條手臂?” 
多出來那兩條,“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,那不是藏人幹的” …… 

光這四臂就有這麼多妄念,“那觀修千手觀音時怎麼辦?” 
重要的是,要想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質是什麼,那是“慈悲喜捨”四無量心的象徵,要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。 

【你看到生活裏,熱呼呼、香噴噴的佛法嗎?】 

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種錯誤的修行狀況,接下來要怎麼做呢? 
就是直接去觀修生活裏、人世間熱呼呼、香噴噴、活生生的佛法,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乾巴巴的文字。 

“所謂佛法,不只聽到,還要看到,要有直接體驗”,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前,出王城四門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靜之樂,那就是悉達多王子直接體驗到的“法”,那種對生命本質的直接體驗,對修行歷程是相當重要的。 

至於在生活裏怎麼修呢? 

法王說:“修行就在你的工作裏,就看你用不用。” 

當你設計或販賣一樣東西時,可以帶著「佈施之心」,讓它的品質更好一點。 
“佈施,不一定要真的給一樣東西”,帶著善意努力工作,本身就是對社會的佈施,這是真正的菩薩行,真正的佈施。 

就像佛陀圓滿了佈施波羅蜜,但世間還有那麼多貧困的人,他到底給了什麼? 

法王說:“佛陀給了他的未來,他的證悟是未來眾生無盡的資糧。未來無量,眾生也無量,豈不剛剛好?” 

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一起來,要憶持皈依戒,思維諸佛菩薩的功德,發願“今天的一切身語意,都要利他,不傷害任何眾生”,這就開始了「美好的修行的一天」。 

有工作的人,要發願我們的工作帶給別人快樂,幫助別人,想辦法讓品質提高,這就是工作裏的修行和佈施。 

有孩子的人,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,“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”。 

有伴侶的人,擴大對伴侶的感情,就成為對眾生的愛和慈悲,“真正的慈悲,是有感染力的”會自然影響伴侶,法王說,當一個太太非常慈悲,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園裏澆水,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很溫馨呢。



 
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可能都有過體會:自己在今生對某些人特別好,可是他始終不滿意,不斷地給自己帶來身心傷害;有時自己根本沒有作什麼不如法的事情,可別人會無緣無故地誹謗、譏諷,給自己製造種種損害痛苦。


這些情況便是自己在往昔造過惡業,現在因緣成熟,果報現前而致。我們自身所遭遇的一切,都有它特定的因緣,絕不會無緣無故而發生。


前些日子,我在泰國看見一本《法句經》的講義,其中有一則公案,很能說明這個問題。


公案說在很久以前,有一個婦女餵養了一只母雞,母雞辛辛苦苦生蛋孵出小雞後,那個婦女便將小雞全部吃掉。母雞當然也是愛兒女的,為此懷恨在心,併發下惡願:「這個惡女人,總是吃掉我的孩子,來世我也要吃你的孩子。」


因果願力是不虛的,那個婦女後來投生成一只大母雞,那只母雞投生為貓。因前世的業力,每當大母雞孵出孩子,貓便去全部將它們吃光,大母雞同樣也生了嗔恨,而發下惡願:「這個惡貓,總是吃掉我的孩子,來世我也要如此。」


這對怨家死後,貓投生為母鹿,大母雞投生為豹子,母鹿生的小鹿,豹子便會毫不留情的吃掉。


這個輪回悲劇反復地上演,到釋迦牟尼佛出世時,母鹿因惡願在死後變成一個羅女,豹子在死後投生為女人,羅女又去吃女人的小孩時,那個婦女便惶恐萬分地抱著小孩,逃到世尊前去尋求救護。


這對冤家,一追一逃,到了世尊跟前,世尊慈悲的加持使這對多世的冤家安靜了下來,然後給她們說了法,並使她們明白了前世的惡緣,依憑佛陀的力量,她們終於了結惡緣,擺脫了悲慘的境遇。


在輪回世間,陷於這種惡緣的眾生確實是無法計數的,我們遇到惡緣時,如果還不明白這是惡業現前,而以冤報冤始終不放下,那麼,「母雞與貓」的悲劇也就無可避免地要在我們之間無限期的上演著。


通過這個公案,如果你有所感觸、醒悟,那何不坦然地安忍傷害痛苦的果報呢!


 


(轉自學佛網:http://big5.xuefo.net/show1_51340.htm)
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索達吉堪布:在入睡的過程中,不要一直酣睡,雖若不具備高深境界,入光明夢境比較困難,但一般來講,臨睡的時候應作獅子臥,觀想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發光融入自己,或按密宗上師瑜伽的修法,憶念把自己的頭躺在上師懷裏:「上師您好好給我加持,我睡覺了啊!」


 


    現在很多人生活沒有規律,憑分別念想吃就吃,想睡就睡,真的跟動物沒什麼差別。有些人雖然信佛教,但一天的生活中根本沒有佛法的成分。當然,山上的修行人受環境影響,天天還是能跟佛教結上緣,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,個別道友恐怕也會每天看電視、吃吃喝喝,除此以外,不會產生一絲念經、參禪、行持善法的念頭。


 


  現在很多人見解特別惡劣,貪心、嗔心、邪見極其豐富,而佛法的無我見、空性見、大悲見以及出離心、菩提心特別微弱。其實就算你是出家人,穿一件袈裟也並不代表佛法,佛法不在於外面的形象,而要看你內心有沒有佛教的正見。寺院金碧輝煌,有好幾個和尚,不一定就是佛法興盛,也許這些和尚根本沒有大悲心、菩提心或者修證。包括有些居士,整天忙於名聞利養,儘管有皈依證,受過三皈五戒,可是對每天的生活從早到晚一觀察:早上起來時像犛牛從圈裏爬起來一樣,晚上睡覺時如同老豬倒下就睡,平時除了吃吃喝喝,從來不念咒語、不參禪、不修行,說出來的話跟佛教沒有任何關係,世間廢話滿口都是,這種生活真的沒有意義。


 


  因而,龍猛菩薩對國王提了一些生活方面的要求:你在白天應當神清氣爽,最好不要睡覺。晚上也應該分成三時,上夜行持善法而度過;中夜可以入眠;下夜要早一點起來修行。在入睡的過程中,不要一直酣睡,雖若不具備高深境界,入光明夢境比較困難,但一般來講,臨睡的時候應作獅子臥,觀想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發光融入自己,或按密宗上師瑜伽的修法,憶念把自己的頭躺在上師懷裏:「上師您好好給我加持,我睡覺了啊!」(嘿嘿,上師一直不睡,你卻睡得很香。)這樣做有很大的功德。睡覺本來是無記法,沒有什麼善根功德,但若在臨睡時這樣行持,觀想要做善夢、明早很早起來,並在睡前念誦一些咒語和祈禱文,便能將無記的睡眠轉為善法。


 


  很多人造惡業時隨心所欲,吃肉喝酒肆無忌憚,行持善法時卻很害怕——「上午可不可以念咒語?下午可不可以念佛號?」有很多不必要的顧慮,這是不懂佛法的愚癡所致。其實,行持善法怎麼樣都可以,只要能與佛菩薩結上善緣,什麼行為都沒問題。如果依照上述的竅訣,以正知正念作光明想、早起想而入眠,善根會日日夜夜增上,睡覺也不會浪費時間。


 


  這一點,很多佛教徒不是不懂,而是不做。我曾要求大家睡前磕三個頭,很多人兩三個月內還可以,但至今仍堅持的極為罕見。有時候看見一些末法時代的人,真的心生厭離,我不可能天天在你耳邊嘮叨,就算給小學生講一兩次威儀,他們比較聽話的也會永遠記得。我以前講《入行論》時,一直很拼命地講:希望你們早上起床時念二十一遍百字明,晚上睡覺時也不要忘了磕三個頭。但現在多少人沒有斷?其實,磕三個頭的時間很短,可有些人修行太差了,太值得慚愧了!當然,城市裏的人瑣事特別多,成天跟這個煩惱、跟那個生氣,睡時沒有處於嗔恨心的狀態中,算是很有福報的了,對他們也不敢要求什麼。但住在山裏的修行人,每天連磕三個頭都做不到,還好高騖遠地希求即生成就,這怎麼可能呢?有些人沒有慚愧心,口氣特別大,而行為實在令人厭煩,最簡單的要求都做不到,對自己的希望還特別高,這是完全不現實的!


 


  言歸正傳,行持善法的過程中,我們不能耽著睡眠,它是修行的一大障礙。現在世間人特別強調睡午覺,漢地的很多學校一到中午就讓孩子必須睡下去,所以他們慢慢就習慣了,長大後每天中午都要睡一會兒,不然就迷迷糊糊的,下午工作沒有精神。他們認為睡午覺對身體好,可以消除疲勞、減輕壓力,晚上也有力氣熬夜,到舞廳去通宵達旦。但對修行人而言,白天最好不要睡,麥彭仁波切和有關經論中都說,白天睡覺對身體有損害,會使記憶力衰退。除了白天不要睡以外,早上也要早一點起來,因為早上做事的效率非常非常高。


 


  很多修行人最大的障礙,就是睡眠難改。佛陀在《大寶積經》中講了樂於睡眠的二十種過失,例如,懈怠懶惰:你若喜歡睡覺,聞思修行什麼都不行,每天早上也想睡,中午也睡,晚上就更不用說了;身體沉重:喜歡睡覺的人身體很笨重,不愛睡覺者身體輕快;顏色憔悴:很多人都認為睡覺能美容,自己會越來越漂亮,可事實並非如此,如果睡得特別多,你會變得越來越醜;增諸疾病;食不消化;體生瘡皰;增長愚癡;智慧羸劣;非人不敬;皮膚暗濁:很多人說睡覺是漂亮的根本因,美人都是睡出來的,倘若睡覺這麼養人,那老豬肯定是世界上最美麗、最好看的了,因為它每天的工作就是睡覺,此外根本沒有其他事情;憎嫌精進;煩惱纏縛……講了很多很多過失。如是詳細觀察,可知欲界眾生貪執睡眠的過患很大。彼經又雲:「是故諸智者,常生精進心,舍離於睡眠,守護菩提種。」有智慧的人應當恒時精進,儘量遠離睡眠,雖不能像金厄瓦那樣一點都不睡,但也要守護菩提的種子——畢竟菩提的種子不可能從睡覺中開花結果。


 


  我經常這樣想,凡夫人不睡是不行的,但我以前年輕時特別精進,每天睡三個小時就足夠了。不過現在有點力不從心,很多醫生都勸說睡覺對身體如何有幫助,不睡覺如何不好等,但即使睡得再多,也不能超過六個小時,否則我覺得太可怕了。你實在不行的話,可以睡八個小時,再不要睡下去了,否則肯定對修行有障礙。


 


  我們應該效仿有智慧的人,看他們早上怎麼樣精進,晚上怎麼樣精進,中夜雖然睡一點,但不會過得毫無意義,始終以正知正念來攝持。可我們自己做得怎麼樣呢?我有時候覺得自己還可以,從小對治睡眠方面稍微有一點串習,但有時候也特別慚愧,覺得連沒有發菩提心的人都不如,天天睡覺的話,怎麼利益眾生!怎麼行持佛法!因此,希望大家聽了這個法之後,文字上懂得還不夠,行為上一定要長期行持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選自《親友書》


 


(轉自學佛網:http://big5.xuefo.net/show1_61063.htm)
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用微波爐熱食物的人要小心了,立即將微波爐丟棄有關微波爐所引起的各式傷害, 

蘇聯人作了許多研究,例如: 

(a) .肉類微波後會產生一種致癌物 d-NitroSodienthanolanines。 

(b) .微波過的牛奶.水果.麥片,會將其中的氨基酸轉化為致癌物。 

(c). 蔬菜微波後,會將植物生物鹼(Plant Alkaloids)轉化成致癌物。 

在蘇聯.德國.瑞士等國家,對微波爐造成人體傷害方面,作了許多研究。發現有許多負面的結論: 

(1).它破壞腦組織。腦的傳播是靠磁波,微波爐處理過的食物,如長期食用,會中和腦磁波,使腦退化,磁 

波短路,此為長期副作用。 

(2).微波爐食物,除了有致癌物之外,它還產生一堆不能為身體所吸收利用的不知名副產品。 

(3).長期食用微波爐食物,使男女荷爾蒙分泌量減低或改變。 

(4).微波爐食物的副產品,是長期而永久性的殘存於人體內。 

(5).食物中礦物質,維生素及營養大量減少,或改變成致癌物,以及許多不能為身體所分解的合成物。 

(6).微波爐烹煮的食物,使蔬菜中的礦物質,改變成會破壞人體的自由基。 

(7).微波爐食物 能引起胃癌,有些胃癌及腸癌,皆與吃太多微波爐食物有關。這或許解釋了何以美近 

些年來,患直腸癌的比例如此迅速增加。 

(8).長期吃微波爐食物,易使身體產生大量癌細胞。 

(9).長期攝取微波爐食物,由於其中營養已被破壞,將使身體免疫系統出問題。 

(10).這樣的食物,終將使記憶退化,精神不集中,情緒不穩定,且理解力降低。 

為了預防自己受癌症折磨,及為了家人及親朋好友的關切與善意,請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爐加熱或烹 

煮的食物。 

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健康開發中心 總院:北縣新莊市思源路127號 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本文 節錄轉載 自:嘉察仁波切部格



 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ralangattw/12444374


 


特派員: Frances
日 期: 2010.6.24
地點:達蘭薩拉上密院


 


仁波切開示:


 


「 家人為亡者做的佛事 (puja)、持咒 (mantra), 確定是對他非常有幫助的。現在的人很多都不尊重父母,這個朋友還一直念著母親,表示她很孝順。不需要擔心母親現在哪裡,也不需要一直哭。在佛陀時代,有一 個王子去世了,他的父親國王與母親王后非常傷心每天哭。這個去世的王子就去找佛陀的一位有神通的弟子,請這位有神通的弟子去告訴他的父母,他們的眼淚在王 子感覺來說,就像是傾盆的血雨落在王子的靈魂上。


 


    如果是一個上師去世,他的弟子太傷心的話,對這位上師的佛行事業是會有傷害的。如果是一個普通 人,就算他轉生人道,也會長得不好看,因為身為亡者的他太擔憂傷心的家人了。或許很難安慰亡者的家人,但是以清淨心為亡者所做的佛事、持咒,絕對能幫助亡 者,同時生者的悲傷也會在未來慢慢渡過,不要耽溺在悲痛中。


 


    佛陀圓寂後,所有的僧伽都在哭,只有一位名叫卡夏巴的弟子告訴大家,叫大家不要哭了,這只會傷 害佛陀的法教,叫大家打起精神用功禪修才是。就算現代的政治領袖去世,奏哀樂、默哀等這些事情都不會有任何幫助,只會傷害國運。密勒日巴在去淨土前,就有 交代弟子只要做佛事、持咒,不要哭。所以不要擔心,繼續做佛事、唸咒絕對可以幫助母親,也幫助自己。」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身體會留下生氣的痕跡

人之所以會生病,最原始的一種根源就是生氣,這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有說明。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常務委員、
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 張國璽 教授指出,生一次氣毀一次健康,生氣導致的疾病與由風寒暑濕等

外因導致的疾病不同,會直接損傷五臟功能,發病更加嚴重。

長期生氣的人,會在身體上留下不同的痕跡。從外表看,脾氣火暴,經常處於發怒狀態的人,多數會禿頂。嚴重的還

會使頭頂變尖;程度輕點的,則會在額頭兩側形成雙尖的M形微禿。美國《洛杉磯時報》也報道,愛生氣的人容易長色

斑,而且腦細胞衰老明顯加快。從中醫角度分析,發脾氣時,氣會往上衝,造成頭頂發熱,導致脫髮。嚴重的暴怒,

有時會造成肝內出血。如果血吐不出來,就會留在肝內,一段時間內形成血瘤。



生氣導致的肝熱,繼而會影響到肺,肺熱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失眠。張國璽說,他在臨床上曾遇到過一個五天五夜無

法成眠的人,就是生氣造成的。血氣較差的人氣往下沉,形成腹部脹痛,會讓人誤以為是腸胃問題。

如果生了氣散不出來,比如悶氣,往往會在胸腹形成中醫所謂“橫逆”的氣滯,很可能導致婦女乳腺小葉增生和乳

癌,也可能造成十二指腸或胃潰瘍,嚴重的會引發胃出血。

愛生氣的人還易得癌。袁鐘介紹,北京有個抗癌俱樂部,成員都是癌症患者,他們思考後認為,“氣、急、累”正是

他們患病的真正原因。


讓“氣”在體內更順暢

當人生氣時,氣流在體內處於一種紊亂狀態。袁鐘介紹,要想養生,必須讓氣流和諧順暢起來。中國中醫科學院養生

學專 家羅衛芳 教授也告訴記者,調神順氣養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一是難得糊塗。還沒發生的事,別想太多;正在發生的事,別過於困擾;已經發生的事,就由它去吧。

二是順應季節。春季活潑,夏令暢達,秋天恬靜,入冬則藏而不泄。讓精神隨外界環境而變化。

三是節制情感。“忍一時之氣,免百日之憂。”

四是要有精神寄託。可以欣賞音樂,也可以養花弄草。老人只要有了精神寄託,就會對生活充滿信心,減少不必要的

生氣。此外,過於愛生氣的老人,也有可能是患了“老年抑鬱症”。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,60歲以上老人患老年抑鬱

症的幾率為7%—10%,患有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的老人,發病率更高達50%。這樣的老人要想調整心態,每天一定

要做到“ 325”:大笑 3分鐘,笑可以緩解疲勞、減少壓力,幫助肺臟擴張、促進消化,讓抑鬱慢慢減少;忘卻煩惱5

分鐘,告訴自己“人間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”,放下煩惱會感覺無比輕鬆。生氣不超過2分鐘,要記住,惹你生氣的

人,不要氣他,原諒別人也就是原諒自己。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了解福德


 


西藏德格有一個小王國,這個皇室的血脈在大約一個世代以前中斷了,所以現在已經沒有德格皇室的後裔。大家都相信,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國王曾是偉大的西藏上師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。


 


曾有預言說,當他們兩人舉辦大法會時,蔣揚欽哲旺波應該要在法會當中把德格王痛打一頓。時至今日,德格人甚至還會說,由於德格人沒有福報,所以那一天,德格王的表現好到蔣揚欽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。因為根據那個預言,如果蔣揚欽哲旺波在那天狠打了德格王,德格王室就能持續的傳承下去。


 


我之所以告訴你們這個故事,是因為這是了解「福德」的另一種方式。「福德」的概念是非常廣大的。在佛教的某些派別裡,比如聲聞乘,他們沒有大乘佛教徒所討論的有關「佛性」的概念,他們只談「福德」。


 


我發現有關「福德」的詮釋混合了許多文化上的差異。有人問過我:「累積福德不是很自私嗎?」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。作為佛陀的追隨者,我們難道不是應該除去對任何事物的執著嗎?我們怎麼會有積聚、儲存「定期存款」的這種心態呢?我們怎麼能夠投資福德?


 


在討論這些問題以前,我們先談談「福德」的重要性,它的功能,以及它的作用。


 


「福德」或藏文的「康亞」只是個名稱、標籤。剛才我提到,許多人認為「運氣」只是必然會發生的偶然事件,但「福德」不是如此。「福德」的道理其實是「業力」原則最高且最細微的面向之一。


 


如同我常講的,「業力」要比「空性」難教。你可以概括的說,「業」就是因、緣、果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種花,一旦把種子、肥料、土壤、水分、時間和空間等所有這些因素湊在一塊兒,假使又沒有任何障礙,花一定會綻放;在這種層次上了解因果還算容易。不過,一旦它涉及了某種隱含的因素,譬如你用同樣的種子種了十朵花───不只是一粒種子,而是十粒完全相同種類的種子───當其中一粒種子表現得不太一樣時,我們就必須更深入的探究。


 


你對這些種子的照顧完全相同,可是這粒種子的表現就是不一樣,因此你進一步探究:也許這粒種子的前二代種子,因某個特殊事件而影響了它的基因。當我們開始探索更多隱藏的因素,有些人就從這裡開始變成宿命論者,有些人變成虛無主義者、科學家、有神論者、無神論者等等。


 


福德可以被創造


 


根據佛教的理論,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創造、捏造、積聚的東西。


 


假設你有兩個小孩,一個很懶惰,幾乎沒受什麼教育,書又念得不好,家事也不行;而另一個則是恰恰相反。可是他們長大後,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個懶孩子,卻比較成功。這種事情經常發生。如果你問佛教徒,他們會說這是福德使然;或者他們可能會先說,這是業力的緣故。


 


這麼說有點危險,因為許多人接著會想:「所以這就是我的命嗎?我不能改變它嗎?」很多時候當人們聽到佛教徒對「業」的解釋,他們的想法常是這樣。


 


假設某人有六個鼻子,你不能說:「他無法擺脫他有六個鼻子的業。」這不是佛教徒對「業」的詮釋。業力不是要這個人不斷的想:「我擺脫不了這六個鼻子,我改變不了這種情況。」


 


這一點很重要。「業」是你可以自己創造的;這意味著,如果你想要再多一個鼻子,你可以作整型手術,尤其如果「七」還是個幸運數字!了解「業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


 


共同的福德


 


我現在要講得再複雜一點。有個東西我們稱之為「共業」,或者「共同的福德」。舉例來說,我們不知道我們有何種福德或沒有何種福德,所以某一位總統參選人會當選。我們都不知道。


 


身為世界的公民與另一個國家的公民,我很關心這件事。因為我還是認為,美國總統在這世界上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。就連非美國人,也需有足夠的福德才能讓美國選出一個好總統。


 


福與非福


 


當我們講到福德,我們討論的對象不單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,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;這完全是相對的。


 


譬如說你開車到某個地方並且順利抵達,可是你卻沒有福氣把車停好,你到處找都找不到車位。如果本來把車停好後,你的約會將帶給你一些美好的時光,結果只因為找不到停車位而一切都毀了───這就是「缺乏福德」。


 


不過,假設說,正當你一直找不到停車位,開車到處轉的時候,你本來要進去的那棟大樓突然崩塌了───是因為你的「福德」,所以找不到車位。


 


福德的相對性


 


福德確實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:我們的人際關係、經濟、政治、日常的世俗生活,甚至你說話的語調。從許多方面來看,它也是非常相對的。


 


從中古世紀到現在,我們也許可以說因為我們擁有好的福德,所以我們有 iPhone這樣的手機;我們不必走老遠的路去跟某人講話,打個電話就行了。


 


不過從另一個觀點來看,像密勒日巴那樣的人應該會同意,正因為我們缺乏福德,所以生在這樣物質主義的時代。


 


福德帶你接近實相


 


佛法的參照點永遠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實相真理,因此,任何帶你更接近實相的,就是福德的行為;任何帶你遠離實相的,就是缺乏福德。它的範圍可以從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
 


我現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來說,身為佛教徒,我們會說,因為我們共同的福報,所以我們投生在一個仍有「佛、法、僧」概念的時代和地點,或至少仍有「佛」的概念。所謂缺乏福德可能小至當一個老師正要傳授深奧的教法時,你打盹了半秒鐘,或者有人咳嗽,以致於你沒聽到。


 


基本上,任何帶你趨近實相的行為或情境,就是「福德」。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呢?修行之道因而鋪展出來。因為我們需要更接近實相,任何帶我們越接近實相的事,我們要試著去作;任何帶我們遠離實相的事情,我們儘量避免。


 


積聚福德的三種訓練


 


現在我要告訴各位三種積聚福德的方法。這三個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訓練藏文稱為「拉巴」,我把它們的順序倒過來講。


 


一、 智慧的訓練


 


第一個訓練是「拉巴西惹」───智慧的訓練,智慧的訓練會幫助你們了解(我剛才所講的)無常及其他許多實相。擁有智慧,你就更能體會、欣賞這些實相。為了累積智慧,我們透過像是聞、思、修等方法來積聚一些因和緣。


 


舉例來說,去參加討論實相的課程,在這裡,我們不是指科學上的事實,或者什麼食物適合或不適合吃,我們討論的不是這種事實。我們指的是能夠根除痛苦、生起智慧的事實,那才是我們需要的───智慧的訓練。


 


要訓練智慧,你必須習慣所謂「開放的心胸」,你必須慢慢的、慢慢的放掉一切顧忌。如果你仍受文化、種族、某種思惟、性別或像是佛教、印度教諸如此類的「教」或「主義」的束縛,為了擁有智慧,你就必須超越這一切,你必須創造開放的態度。


 


但這有點困難,你知道為什麼難嗎?因為你要不斷對你自己下的結論保持懷疑的態度。我要說的是,你必須在謙卑和自信之間找到平衡,而這兩者的平衡並不容易。


 


當你研讀佛教哲學時,可能聽過:佛教是最批判、最多疑的哲學系統,它是最無神論的哲學系統。佛教分析辨理的目的與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沒有一點關係,否定一切不是佛教的目的。不過,你真的必須試著超越所有文化上的束縛。這很難,因為所謂的「客觀」其實還是「主觀」;你終將只選擇你信任的人,所以實際上,作決定的人仍是你。


 


我們來簡要的談一下智慧。典型的佛教智慧是:一切都是空性,同時,外顯沒有任何障礙。


 


我舉個例子,如果你看著鏡子,會看到你自己的臉在鏡子裡。鏡子裡的臉並不真實存在,它不是你的第二張臉,它不是真實的。但問題是,只有你的臉會反射在鏡子裡,當你看鏡子時,你看到的只有你的臉,而不是一個杯子、一本書,或任何其他東西。可能有人會想,假如這是幻覺,那麼反映出來的東西就應該是一團混亂。可是,它卻井然有序。


 


如果你移動你的臉,它也跟著動,這讓你忘了它是不真實的。基本上,根據佛法,這就是一切事物(萬事萬物)運作的方式。對你們來說,我坐在你們面前;對我來說,你們坐在我面前。這就像鏡子裡的反射───空與顯同時存在。因為我們談到了智慧,所以我提起這個例子。討論智慧並不容易。


 


二、 三摩地禪定的訓練


 


第二個訓練是三摩地禪定。禪定是累積福德的另一種訓練或另一種方法。禪定會帶你接近實相,但不是所有類形的禪定都可以。我們講的不是欣賞夕陽的這種禪定。近來,大家把欣賞落日餘暉、聆聽貝多芬伴隨鳥兒啁啾的音樂,當作是禪定。


 


只有以智慧為基礎的禪定,才能視為帶你接近實相的禪修;「夕陽禪定」不會帶你趨近實相。在這裡我要小小顛覆你們。現在我常聽到,很多人偷了佛教的這些點子:「不要回想過去,不要臆測未來,安住在當下。」他們卻沒有把功勞歸給佛陀或佛弟子們對「當下」的討論。


 


各位知道嗎,就算你擅於不住過去、不住未來、安住當下,假使你不了解空與顯,「當下禪定」就如同「夕陽禪定」一樣沒有用;我是說真的。不過當然,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有異國情調,很深奧。「安住當下」,哇,聽起來很棒!當然囉!可是如果你不了解空與顯,它就完全沒用!


 


為什麼要安住當下呢?而且,事實上根本沒有「當下」這個東西,它完全是假的。首先,從究竟上來說,佛教徒不相信時間;「當下」是時間,所以它也不存在。其實我會說,「夕陽禪定」還比較好,至少它給你一點憂傷的感覺,你可能還能曬一身黑亮的皮膚。所以,禪定的訓練必須有一個好的、完整的道路。


 


要成為合格的創造福德的機器,禪定的訓練必須與第一個訓練───智慧的訓練───不相衝突。我之所以說這些,是因為我們往往被禪修的種種儀式轉移了注意力,以為那比了解智慧重要。我們喜歡那些規矩,比如身體坐直,至少這是我們可以感知到。這裡順帶一提一些佛教典型的禪修。


 


在眾多禪定的方法裡,有兩個是「止」和「觀」,相信你們已經聽說過上千萬遍,所以我用幾句話作個概要的解釋。基本上,「止」是個詭計,而「觀」是生意。為了要做生意,你需要這些詭計;因此「止」和「觀」都是必要的。


 


寂天大師剛出現在我腦海裡,所以我想我得提一下我想到了什麼。根據那些偉大的大乘導師們,佛陀好比是個醫生,我們如同生病的人,我們有情緒煩惱的疾病。當你生了一般的疾病時,比如頭痛,就只有你受苦;可是當你有情緒煩惱的疾病時,不只你受苦,你同時讓別人也受苦。這其實是摘自寂天所說的話。


 


對於一般的疾病,我們有許多藥物可用。當我到藥房買藥,光是治療頭痛的藥就有很多,治療情緒煩惱的藥卻極為稀少;事實上,只有佛陀才有。也許這話說得有點太過分。許多靈性修道,比如印度教,也討論能去除這個情緒之病的藥方。許多修道提到像是「愛你的鄰居」等方式,但只有佛陀提到去除情緒煩惱的因,也就是去除我執。這就是為什麼它如此的稀有。只有佛的教法能對治這種病,禪定的訓練是佛所開的藥方。


 


我最近才了解到,從佛教的觀點嚴格來看,當今人們所謂的「禪定」,多數根本不算是「三摩地」。大部分人以為,身體打直、緩慢呼吸、不要移動,這就是禪定;那不一定是禪定,那只是身體坐直。


 


對於禪定,一個比較嚴謹的藏文用語是「釀札」。「釀」的意思是平等,「札」是不打擾、不碰觸、順其自然。我對《道德經》十分推崇,它開頭短短幾句就說了許多關於順其自然的道理。一切事物皆平等,沒有所謂的好、壞、對、錯、左、右,沒有這些;一切事物皆平等,所以順其自然。不管你是坐直、倒立、躺下、在吊床上搖擺,或在墨西哥度假勝地啜飲龍舌蘭酒,只要你可以做「釀札」───平等、順其自然,你就是真正在修禪定。


 


三、 戒律的訓練


 


最後是第三個戒律的訓練,這點很重要。如同三摩地的訓練,戒律的訓練也必須與智慧有關。如果你的戒律與智慧無關,不論你做什麼───像繞行多次,用繩索將你的身體完全綑綁起來───都不是我們這裡所談的戒律。


 


我們討論的是福德,所以我講的是積聚福德的方法,戒律和智慧不相衝突,這點很重要。彌勒菩薩說,一個持戒的人心裡想:「噢,我的戒律持守得很好。我凌晨四點鐘起床,不吃鴕鳥肉,我不殺蟑螂反而收養他們……」如果你以此為傲,你守的戒律與智慧無關,這種戒律會使你變得像清教徒似的嚴肅而拘謹。


 


如果你變得嚴肅拘謹,你會有兩種「情結」。當你走在紐約蘇活區,你會有優越情結,例如你看到妓女,你產生優越感,因而瞧不起她們。當你在路上看到耆那教的僧侶,你會產生自卑情結。自卑感不是謙卑,它基本上像是憤怒,你會努力在耆那教僧侶的身上挑毛病。


 


我們佛教徒常常做這種事,也許不該說我們,實際上是我常常做這種事。我覺得耆那教那麼好,不知道為什麼它沒能在這世界上興盛起來。當我看見耆那教的出家人,我立即的反應是:「他們沒有智慧,他們沒有空性和明覺。」而不是去欣賞他們瑣碎而狂熱式的堅守非暴力原則。


 


狂熱式的非暴力,你們聽過這種說法嗎?舊金山有耆那教的中心嗎?你們應該上網查查。聽說美國東岸有他們的中心,加州的這些比基尼可能對耆那教的僧侶來說多得難以招架。


 


發誓受戒


 


我們再回來談「戒律」。任何事都可以當作是戒律。通常的建議是你自己規範自己,而不是別人強迫你,不過你可以選擇去要求某個人給你戒律。你知道這稱為什麼嗎?這就叫作「誓言」。


 


 


誓言可以是任何事。它可以是個很可悲的誓言,像新年願望之類的;也可以是吃完很大一份義大利麵之後,立即產生的罪惡感:「從明天開始,我再也不吃義大利麵了。」但是到了明天,你又吃了,然後你產生更多的罪惡感───一種「充滿罪惡感的誓言」。


 


持有某種戒律來發展三摩地禪定,並進而發展智慧,這是必要的。假使這個戒律的訓練還能利益他人,那更好,在大乘佛教裡尤其如此。


 


我要跟你們說,不要瞧不起微小的行為。也許我們沒有能力發一個像是「不殺鴕鳥」的誓言,但你有力量發誓,刷牙時把水龍頭關上而不浪費水───你可以發這種誓言。


 


問題是,我們許多人認為這個誓言那麼微不足道。「我們不要發那種誓言,我們要試著發些比較大的誓言,比如不要有性行為。」那樣的誓言就很難了!就算只是每個星期三不要有性行為都很難,有時你會忘記。


 


不過老實告訴各位,我發現,連刷牙時關上水龍頭都並不容易。我們許多人會認為這樣的小事和靈修的道路無關。關掉水龍頭?這有何靈性可言?其實這個戒律算不算是靈修,完全在於你的動機,端看你多有創意。


 


如果你是菩薩,曾經受過菩薩戒,並且發過誓,每一次刷牙的時候都要關掉水龍頭,這個行為就會利益眾生。這不只能幫助他們證悟,也有益於生態環境,還能幫助人類。


 


受戒或發誓是一個積聚福德資糧的好方式。比如說,現在,你我沒有到處殺人。我們這樣沒有殺人已經過了多少年?我們沒去殺人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那個膽量,沒有時間,沒有力氣,也沒有理由去殺人。


 


殺人要花很多時間,如果你殺人,就得花大量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───之前、之後、和中間的過程。可是我們這樣有累積福德嗎?沒有。我們沒有累積殺人的惡業,也沒有累積不殺人的善業;我們只是懶惰。


 


佛教積聚福德的方法非常巧妙,一個簡單的行為就可以積聚大量的福德。假設你一開始就發誓不殺人,一旦發了誓,即使你在睡覺,因為你在睡覺時沒有殺任何人,所以你分分秒秒都在累積福德。這是真的!所以如果你想要累積福德資糧,就得發誓。


 


其他積聚福德的方式


 


其他積聚福德的方式包括:做大禮拜,以粉碎傲慢;做供養,以對治慳吝;發露懺悔不端的行為,以摧毀我執藏匿或築巢之處;隨喜他人善行,以對抗嫉妒;為了對抗錯誤的知見,我們做兩件事───請上師轉法輪或開示,以及請上師住世;然後回向福德。所以這應該回復了先前的問題:「積聚福德資糧是否太自私?」答案是否定的,自私的「我」因為智慧已經消失了。


 


我要以兩段話作結論。


佛法的道路有兩項挑戰,第一個是,有關實相的科學和哲學在智識上非常難理解;第二個是,真正的相信───不是哲學討論的實相,而是實相本身───是如此簡單,簡單到讓我們難以信任。


 


你們會有這兩項挑戰,第一個挑戰很容易,你可以閱讀書籍,問有關佛法的問題,只要你能這樣做,你就會有進步。第二個挑戰很困難,這個挑戰在於「簡單」。你不能閱讀書籍,沒有人能教你,你越問就越糊塗;解決之道在於「福德」。當你具足福德,甚至聽到嬰兒的哭鬧聲,你會去想「噢,這就是了。」這整個世界也許會認為你是個白痴,但誰在乎呢?所謂「什麼都不在乎」其實是對證悟一個相當好的描述。
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生活不是單行線,
一條路走不通,你可以轉彎。
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,
不是奮鬥,而是抉擇。


 


老闆只能給一個位置,
不能給一個未來,
舞臺再大,人走茶涼。
沒有目標的人永遠為有目標的人去效力。


  


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。
生命不在於活得長與短,
而在於頓悟的早與晚。


 


所見所聞改變一生,
不知不覺斷送一生。
成功的時候不要忘記過去;
失敗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未來。


 


生意,可以掌控努力與投資,
卻無法掌控結果,
人生得意時找出路,
失意時才有退路,
寶馬都有備胎,
您的人生呢?


 


世界上有多少有才華的失敗者,
世界上有很多高學歷的無業遊民,
是因為選擇錯誤。


 


學識不如知識,知識不如做事,做事不如做人。
做人不成功,成功是暫時的;
做人成功,不成功也是暫時的!


 


低調做人,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;
高調做事,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。
做人處事,待人接物:
重師者王,重友者霸,重己者亡。


 


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體中的力量,
因為當你選擇離開時,就會發現即使沒有你,
太陽照常升起....


 


人生三階段:
比才華;比財力;比境界。
學歷代表過去,
財力代表現在,
學習力代表將來。


 


沒有危機是最大的危機,
滿足現狀是最大的陷阱。
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範圍內,
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維和格局。


聰明的人看得懂,
精明的人看得準,
高明的人看得遠。
今天的優勢會被明天的趨勢代替,
把握趨勢,把握未來。


 


經師易得,人師難求。
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,
行千里路不如閱人無數,
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。
人生能走多遠,看與誰同行;
有多大成就,看有誰指點。


 


變老是人生的必修課,變成熟是選修課。
以鍛煉為本,學會健康;
以修進為本,學會求知;
以進德為本,學會做人;
以適應為本,學會生存。


 


人生四項基本原則:
懂得選擇,
學會放棄,
耐得住寂寞,
經得起誘惑。


 


知道一件事怎麼做,叫成長,
知道一件事該不該做,叫成熟。


 


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,
同樣,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。


 


儘管你很可能是渺小的、平凡的、甚至微不足道的,
但請記住,你是芸芸眾生中的獨一無二的,
這,就是你存在的價值。


 


每一粒飽滿的種子裡面,都蘊藏著一個收穫的季節;
每一個人的生命之海裡,都蘊藏著一顆顆成功的珠貝,
而勤奮,正是打撈這些珠貝的網。


 


相信完美,但不要追求完美,
相信完美,是人生的清純;
不追求完美,則是一種理性的自覺。


 


遺憾與痛苦多,是因為追求完美,
忽視了完美是理想化的,只有欠缺才是現實的。


 


如果今天的你不能比昨天的你更喜歡自己,
那麼明天對你來說,又有什麼意義?


 


幸福並不取決於財富、權力和容貌,
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人的相處。


 


快樂並不是擁有的多,而是計較的少。


 


在平凡的日子裡,珍惜週遭的人事物,
敢於快樂,做自己!


 


高興,就笑,讓大家都知道。
悲傷,就假裝什麼也沒發生。


 


快樂最重要,誰人、何物、何事使你快樂,
你就同他們在一起。
何物讓你不快樂,你就離開他。
沒有條件,創造條件也要離開他。


 


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,
對別人要寬容,能幫就幫,
千萬不要把人逼絕了,給人留條後路……


 


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,沒有十全十美的人,
關鍵是清楚到底想要什麼?



得到想要的,肯定會失去另外一部分。
如果什麼都想要,只會什麼都得不到。


 


我喜歡一位朋友說的這句
“善忘是一件好事。”


 


兩個人同時犯了錯,
站出來承擔的那一方叫寬容,
另一方欠下的債,早晚都要還。


 


自己不喜歡的人,可以報之以沉默微笑;
自己喜歡的人,那就隨便怎麼樣了,
因為你的喜愛會擋也擋不住地流露出來。


 


過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記,但一定要放下。


 


不要做刺猬,能不與人結仇就不與人結仇,
誰也不跟誰一輩子,有些事情沒必要記在心上。


 


學會妥協的同時,也要堅持自己最基本的原則。


 


不管做了什麼選擇,都不要後悔,
因為後悔也於事無補。


 


即使輸掉了一切,也不要輸掉微笑……。


 


不要停止學習。
不管學習什麼,語言,廚藝,各種技能。


 


錢很重要,但不能依靠男人或父母,
自己一定要保持一定賺錢的能力……。


 


不要因為衝動說一些過激的話。


不要輕易許下承諾,
做不到的承諾,比沒許下更可惡。


 



風騷老闆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